聚餐网
聚餐网台湾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百科

马铃薯是土豆吗?

时间:2023-09-04   作者:小编  点击:2644

去菜场买菜时有些方把土豆叫做马铃薯,那么马铃薯和土豆一样吗?对于这个问题聚餐网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其实马铃薯别名叫土豆,也叫洋芋。生活中两煮就是一个东西,只是某些地方的称呼不一样而已。

去菜场买菜时有些方把土豆叫做马铃薯,那么马铃薯和土豆一样吗?对于这个问题聚餐网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其实马铃薯别名叫土豆,也叫洋芋。生活中两煮就是一个东西,只是某些地方的称呼不一样而已。

马铃薯是土豆吗?

马铃薯,别名叫土豆,也叫洋芋。马铃薯是现今人类社会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它可是咱们餐桌上的常客,但要说起这马铃薯的身世,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在咱们中国,大多数老百姓都管马铃薯叫土豆,但实际上,它可是地地道道的洋货,是从国外传来的。

安第斯山脉3800米之上的 的的喀喀湖,湖区可能是最早马铃薯被栽培出来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马铃薯是块茎类作物,埋在地下的茎部彭大,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以为食用者提供丰富的营养能源。毫无疑问,这个新发现挽救了身处饥饿窘境的印第安人,为他们的生存出路点亮了一线生机。然而,野生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大量的龙葵碱,对人和动物都有毒,早期食用马铃薯的许多印第安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管如此,作为食物,马铃薯与印第安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

经年累月的食用,马铃薯在印第安人的饮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终于有一天,人们从食用马铃薯的阶段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到了距今大概5000年左右的时间,印第安人开始逐步地驯化野生的马铃薯变成了很多个品种的栽培马铃薯。

从食用到栽培,印第安人走了数千年的岁月,经过漫长而艰辛的驯化,他们最终将马铃薯的种植扩展到了整个安第斯山区,选择和种植出了抗寒的品种,使马铃薯能够在刚刚低于雪线的地区成熟。

马铃薯来自国外。明朝引进。

马铃薯,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红或紫色;浆果球形,绿或紫褐色;种子肾形,黄色。多用块茎繁殖,可入药。根据营养专家黎黍匀分析,马铃薯生命力指数为8.6,证明对生命力的提高有效;防病指数为126.67,属于高指数范围。

马铃薯的功效:

抗衰老

土豆具有抗衰老的功效。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

减肥

土豆还能减肥,吃土豆不必担心脂肪过剩,因为它只含0.1%的脂肪。每天多吃土豆,可以减少脂肪摄入,可以让身体把多余脂肪渐渐代谢掉。减肥者要注意的是,要将土豆做主食而不是做菜来吃。每次吃中等大小的土豆1个就可以。土豆是碳水化合物,但是其含量仅是同等重量大米的1/4左右。研究表明,土豆中的淀粉是一种抗性淀粉,具有缩小脂肪细胞的作用。同时,土豆不几乎不含脂肪,100g土豆脂肪含量仅为0.2。

护肤美容

土豆有呵护肌肤、保养容颜的功效。新鲜土豆汁液直接涂敷于面部,增白作用十分显著。土豆对眼周皮肤也有显著的美颜效果。将熟土豆切片,贴在眼睛上,能减轻下眼袋的浮肿。

土豆对眼周皮肤也有显著的美颜效果。脸上出现小皱纹的女性,把马铃薯切成片敷在脸上,能美容护肤、减少皱纹。年轻人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常受青春痘、痤疮困扰,用棉花沾新鲜马铃薯汁涂抹患处可以解决问题。

马铃薯食用方法:

每人每周应食薯类5次左右,每次摄入50克-100克。每100克土豆(马铃薯)含钾高达300毫克,是20多种经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钾最多的。日本一个研究发现,每周吃5~6个土豆,可使中风几率下降40%。

放开肚皮吃也不会胖。超重,是摄入能量过多所致。如何吃掉肥胖?赵教授的一个方法是:多吃低能量食物。蛋白质、脂肪、糖(淀粉)可在细胞内氧化产生能量,供生命活动之需。其中,脂肪每克产能9千卡;而糖、蛋白质每克产能均为4千卡。所以,“新膳食指南”将产能较低的谷类和薯类列为主食,而限制产热较高的脂肪的摄入。

马铃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人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十九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猜您喜欢:
相关马铃薯的食谱:
相关马铃薯的文章: